公司动态

颠覆你的想象 Bsport体育领略苏联工业设计风潮

2024-04-25 阅读次数:

  [汽车之家 车酷文话]近来,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多次到咱们这儿取货,满载后为多国送去紧缺的医疗物资。这架诞生于苏联时期的空中巨无霸,似乎完美诠释了苏联“大就是好”的暴力工业美学,作为一个当时能够与美国掰手腕儿的加盟共和国,属于苏联的美学,其实远远不止于钢铁洪流般的暴力之美。

  如今生活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完全想象不到上世纪两极格局下的冷战争端有多么激烈。美苏都认为自己的路线是对的,并能够带领全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两大阵营在工业、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展开了空前的竞争,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苏联就十分重视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和军工业。我们对苏联的印象,更多源自其充满力量感、以大为美的武器及工业产品。这种带有很强压迫感的粗犷美学雄伟宏大、气势磅礴,特别能够展现苏维埃政权及亿万人民群众的无限力量。

  安-225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来运送苏联巨大无比的航天飞机。简单来说,就是造一个“更大的”来运输一个“很大的”,但是“大”并不是苏联工业美学的全部,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的美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对多种不同风格的探索。

  上图的建筑、汽车、电子产品,你能想到是源自苏联吗?基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苏太空竞赛,也延伸出一种苏维埃社会主义科幻美学,苏联的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师等进行了无数科幻式的艺术探索,诞生了诸多走在时代前沿的作品,包括建筑、汽车、轻工业产品等等,下面我们就从设计的角度,带大家领略苏联时期那些颠覆你想象,超越时代的伟大设计。

  提到紫禁城,你能想到彰显着帝王尊严,持续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东方文明;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则代表了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欧洲历史;帝国大厦式的摩天大楼诠释了摩登时代的美国现代主义风格。你可以看到,建筑在任何一个人类文明中都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它能够持久的保留,同时作为公共建筑又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对一个文明的公开表达。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粗略的定义为“野蛮主义”,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十分宏大,以至于在工程上难以实现,苏联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建筑来彰显充满勃勃生机的苏维埃政权。

  当时的苏联凝聚了一批出色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其中一位名为塔特林的雕塑绘画家受到苏维埃政权文化部的委托,负责设计第三国际纪念碑塔,这座塔计划作为第三国际开会、交流的总部。

  从造型上可以看出这座第三国际纪念碑塔完全有别于同时期的传统建筑,它采用了富有幻想的现代雕塑形态,外部由钢结构构成,呈螺旋上升状,内部则是玻璃幕墙做成的旋转内核,整体设计高度有400多米,远高于324米的埃菲尔铁塔,充分展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强大的自信和“老大哥”的气魄。

  除此之外,在莫斯科规划建设的工会国际大厦和共产国际大厦,也充满了现代化的色彩,虽然这些方案最终没能实施,但是让我们看到了100年前的苏联在建筑设计上大胆、开放的想法。

  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建筑风格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建筑的规模依然宏大,但风格更趋近于保守,建筑除了满足功能性,还要越来越多地展现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比如1933年,被最终确定的苏维埃宫的建造方案就是个典型代表,这座可以看成是列宁纪念碑的建筑,设计高度为495米,共100层,碾压当时381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内部的主大厅净高100米,直径160米,可以同时容纳21000人。

  这座像为苏维埃庆生的“多层蛋糕”式建筑,好似红色苏维埃政权与美国摩天大楼结合的产物,总觉得不那么真实,犹如美好的乌托邦梦想。如果这样一座恢弘的建筑能够落成,绝对堪称苏联的地标性建筑,这种气场即使放在今天来看,都足够令人震撼。围绕着苏维埃宫,斯大林还计划建造8座与苏维埃宫风格相近的建筑,最终落成了7座,由于采用相近的设计,如今它们也被称为“莫斯科七姐妹”。

  不仅是苏维埃宫,这个时期伴随重建规划的莫斯科,还设计了诸多体量巨大的建筑物,虽然这些建筑大多没能落成,但还是向我们展现了苏联中央集权式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这种建筑风格在我国也得到大面积,并保留至今。在北京就有大量国字号的建筑采用了这种苏联风格,比如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等等。

  在城市规划上,我们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前面讲到重新规划的莫斯科就是要以红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拓展。北京的城市形态也是如此,这种摊大饼式的规划完全参照了苏联专家的意见,不仅是北京,这种环线放射的城市规划,也影响到我国的很多城市。

  这些恢弘的建筑规划随着斯大林的逝世也戛然而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苏联的建筑风格不再拘泥于整齐、庄严、对称的风格,各种现代主义及充满科幻色彩的建筑陆续诞生在整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土地上。其中一些造型奇异,仿佛地外文明的建筑带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神秘色彩和力量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些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建筑,如今很多已经荒废,一些则改作他用。透过这些带有诗意色彩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赋予了建筑师及艺术家极大的自由度,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成就了这些并不输西方现代主义大师们的作品,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苏联在半个世纪前就在积极创造着未来。

  如果用几个字形容一下苏联的工业,那逃不出“傻、大、黑、粗”。苏联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到了斯大林时期,更是注重对重工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工业的强盛可以粉碎敌人入侵的野心。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几个五年计划,让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二战前欧洲最大的工业国。

  苏联当时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最大的卡车工厂以及数以千计的采矿场,这些重工业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虽然同时期的德国在科学技术上更为领先,但要拼工业实力是绝对不如苏联的。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也援助了我国156个工业项目,从工厂的设计建设、技术标准,到人员培训、管理运行等方面,我们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至今,在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北地区还能看到当时留下的工业遗址和仍在使用的设备,这些工厂及设备遵循了粗犷式的苏联工业风格,但是却有着不错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这种“傻大黑粗”式的工业设计风格,也构成了苏联的重工业美学,电影《流浪地球》中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以及为其提供动力的采矿场、设备、运输车辆等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工业美学的特征,画面充满着钢铁洪流般的强大力量感。

  苏联时期的汽车产业也有着较强的实力,特别是在卡车及大型特种车辆方面。苏联曾一度是世界排名第五的汽车生产大国,苏联的卡车产能世界第三,各类巴士车辆产能世界第一。比如二战时大量生产T系列坦克的乌拉尔汽车厂,如今是世界上研制和生产军用、民用机械产品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俄罗斯军用坦克及装甲车辆的主要供应商。

  成立于1916年的吉尔(ZiL)品牌(之前名为斯大林汽车制造厂),早期是为高级领导干部打造专属座驾的车厂,如今也为“普京大帝”提供总统座驾。吉尔还生产大量的卡车产品,比如吉尔151、吉尔157,这两款车也是老式解放卡车的原形,我国还得到了吉尔150车型的全套技术,生产出解放CA10B车型。此外,我国还进口不少吉尔130车型,这款卡车虽然油耗较高,但载重量大,耐用性好,最关键的是价格不贵,这似乎就是苏联重工业产品“傻大黑粗”的特点。

  还有一个特别能展现苏联重工业美学的别拉斯(BELAZ)品牌,它成立于1948年,最早名为重型矿山机械制造厂。如今,别拉斯已成为世界大型矿用车专用生产商,在世界矿用车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它还生产装载机械、重型运输平台、飞机牵引和轮式推土机等。

  虽然苏联在重工业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辉煌,但同时也在谋划着面向未来的工业产品,比如在大型工程矿车领域推出了概念车产品。其造型风格一改往日的钢铁洪流,变得自然、清新、简洁,在那个年代算得上跨时代的产品。

  在民用汽车领域,苏联虽然无法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但也发展出几个知名的汽车品牌。比如苏联时期最有名的高尔基汽车厂(被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支柱)出品的GAZ(嘎斯)汽车,而普京就有一辆GAZ 21,还有前面提到为高级官员提供座驾的ZiL品牌,在高级轿车领域,苏联汽车确实缺少自己的灵魂,在造型上更多地借鉴美式豪华的设计理念。

  虽然世界处在冷战的紧张态势下,好像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核毁灭随时会发生,但是两大阵营并没有将自己闭锁起来,反而是不断参考、借鉴和学习,而一味的抄袭只能跟随在强者身后,苏联人民也在积极发挥着创造力和想象力,留下了一些超前于那个时代,面向未来的前瞻设计产品。

  苏联时期设计的这些怪异、科幻感十足的概念车,摒弃了传统的汽车造型,拥有更大、更通透的视野,让车内的乘员可以更为亲近自然,就像法国人的设计,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那个时期的汽车海报也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情怀,充分结合了苏联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这里有一个背景,全民疗养制度是苏联的一大特色,它也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8小时的工作之余,苏联人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这些汽车广告在当时可谓足够时尚、新潮。物质的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苏联人民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同美国的竞争中赢得意识形态上的胜利。

  对宇宙的征服,是美苏争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类描绘出光明的未来,在这种争霸中取得胜利,就意味着红色苏维埃政权不仅征服了脚下的大地,还傲然于浩瀚的星河。

  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空争霸中凯歌连奏,因此苏联的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文化工作者都以宇宙主题为灵感,创造出大量具有科幻色彩的前卫作品。上面这些就是苏联人民对未来交通工具及人类社会的畅想,这些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思想上十分大胆且极富想象力,让我们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伟大,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在苏联民众心中注入了一种触手可及的宇宙观。

  二战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刮起了一股节俭风,一种名为赫鲁晓夫楼的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建设,这种靠预制板提前生产,在现场组装的装配式建筑,成本低、建造速度快,短时间内解决了大量底层人民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对于一些年长的人来说,对赫鲁晓夫楼一定记忆深刻,这种建筑曾经也被大量引入国内,至今可以在一些凋敝的工业城市看到。

  人们搬入新居后,自然要添置新的家居用品,因此也带来了旺盛的需求。正如前面所言,此时苏联的太空计划取得节节胜利,举国沉浸在美好的太空梦想中,设计师们则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出一系列“宇宙风”的家用电器。

  如果没有说明,相信大家一定猜不到上面这些到底是什么,这些源于太空装备的设计思想带有极强的时代印记。苏联的高层也意识到,如果想要表现出苏维埃的强大,就必须把日用消费品的档次提升上去,特别是在设计领域。

  1962年,苏联颁布了“通过实施设计方法提高机械工程和轻工业领域的商品质量”的法令,基于这个法令,给予工程设计人员更大的想象空间,去做一些彰显苏联伟大成就的事,这意味着苏联开始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业设计之路。

  看到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你很难将其与苏联联系在一起,清新、简洁的设计会让人联想到北欧风。在苏联,当设计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更加高级、复杂和充满人性的层面时,其展现出的工业设计能力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欧美国家。苏联的这些设计人员展现出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呈现给人们这些充满现代性和未来感的产品。

  在那个设计解放的时代,小到火柴盒、香烟、糖果的外包装,大到各种家用电器,都凝结了设计人员对造型及功能的创造性思维,优秀的设计自然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进入到80年代,苏联也展现出在电子产品上的设计能力,只是其电子工业的确相对落后,匹配不上出众的工业设计。

  随着工业产品在设计能力上的提升,广告的设计表现力也在增强。那时的的广告主要通过海报的方式进行传播。你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前,如果我国出现摩登靓丽的美女画风的海报,大家会是怎样一种反应,你一定会被这样的尺度所惊呆,而这就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事实也说明马列主义、苏维埃政权并不等同于保守主义。

  在饮品的封面上印有描绘苏联人民生活的艺术画,精美的外包装会第一时间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同时也是对苏联文化自信的体现。即使放到今天,这都是成功的设计,可以激发出人们的消费欲望。

  意识形态的竞争,背后是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硬实力的比拼,工业设计作为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今天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就在引领和影响着无数消费电子厂商,甚至是其它很多行业,这种无形的软实力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苏联的发展向重工业倾斜,代表工人阶级的苏维埃政权通过钢铁洪流来进行自我表达,也让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苏联工业美学。在太空领域的竞争中,伟大的苏联人民以极强的创造思维,产出了大量充满科幻色彩并颠覆你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描绘出一幅幅未来世界的蓝图。只是在成王败寇的人类世界,苏联这些文化成果没能像美国一样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这些能够证明曾经强大帝国存在的文明信息,或许也将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文/汽车之家 冯景毅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Bsport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