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现当代经济史:我国农业部门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的具体分类Bsport

2023-03-23 阅读次数:

  现当代经济史:我国农业部门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的具体分类——农业的部门构成,在国外,通常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在我国,农业通常指农(农作物栽培)、林、牧、副、渔五业。表中数字显示,在整个农业产值构成中,英国和法国的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美国和前苏联两业的比重基本相

  这不仅表现为产值构成的变化,而且表现在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的生产超过食用谷物的生产,畜牧业用地(草地、牧场和饲料作物用地)超过其他种植业用地;肉(奶)食品产量超过粮食产量。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刚好相反,种植业的比重一般高于畜牧业。例如,马来西亚1977年经济作物橡胶、油棕、胡椒等的播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0%,粮食作物占20%。

  在这种情况下,畜牧业因缺乏饲料,很难得到发展。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其次是棉花,占120%,其他农作物还有水稻、玉米、小米、甘蔗和烟草等,至于畜牧业的比重就微乎其微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内部,也有一个结构问题,种植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饲料等。

  畜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猪、牛、羊、家禽、蛋等。美国20世纪60年代农牧业生产结构呈现出如下变化:种植业中的粮食比重下降,而饲料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畜牧业中禽肉增长最快,猪肉比重下降,美国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丹麦等国也很类似。

  我国的农业结构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所占比重较小;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和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50-1977年,我国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4.2%,同期前苏联为3.3%,美国为1.9%,日本为2.7%,西德为1.8%,法国为2.2%,印度为2.7%。

  近40年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建成了一批排灌条件较好、产量比较稳定的农田,1978年全国灌溉面积达6.7亿亩,占耕地而积的45%。解放前我国农业几乎全部为手工劳动,解放后农业机械化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全国拥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558万马力,拖拉机55.7万台,手扶拖拉机137万台,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9%。到1978年底,我国农村拥有农业固定资产849亿元,比1957年155亿元增长了47%,平均每年增长7.4%。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结构特征并未发生显著变化。1979年与1949年相比较,牧业比重仅增加了1.6%,渔业增加了1.0%。林业和副业增加稍快,林业增加2.2%,副业增加10.8%。但其中林业产值的上升,并不是营林面积的扩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森林的过量采伐。至于副业产值,社队企业产值就占12.5%,其他传统副业只占2.6%,与1949年相比,还低1.7%,总之,建国50年来农业结构的变化并不乐观,我国人民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主要取自各种谷物。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构成,建国50余年来,粮食作物一直占80%以上,而品种繁多的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只占20%左右。我国农业结构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落后面貌仍未改变,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今后在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虽然仍要抓紧粮食生产,但又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粮食观念,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基地。

  工业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工业部门构成的有机体系。尽管工业不像农业那样古老,但工业部门的构成却比农业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工业的出现是一般社会分工的结果,那么,工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则是特殊分工的结果。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标准分类和主要工业部门划分,工业的部门构成包括:冶金(包括采矿)工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煤炭工业(包括原油、天然气开采);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木材及木制品工业;食品、饮料、烟草工业;纺织工业、服装、皮革、制鞋;造纸、印刷、出版11类。

  我国现行的工业部门分类略有不同,全部工业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11类。无论是哪种分类,每个大的工业部门又分成若干部门。例如,冶工业分为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个部门,燃料工业分为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炼焦及焦炭化学工业三个部门。分类后的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做细分类。例如,黑色冶金工业分为黑色金属矿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石油工业分为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如此等等。

  工业部门的分类如此错综复杂,如何把握这些众多部门的内在联系呢?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工业部门最基本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A.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关系。工业内部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关系,也就是工业生产领域两大部类的关系。甲类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乙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在我国的实际经济工作中,通常把甲类工业称为重工业,把乙类工业称为轻工业。这样,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就成为我国工业部门结构中的反映两大部类关系的基本比例关系。

  显然,这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在工业产业结构上的具体运用。但理论和实际也是存在矛盾的。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问题时,是按产品用途说明实现过程的,但现实的经济活动,是按部门进行的,这就会出现一些背离。例如,有些工业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也可用作消费资料。所以,重、轻工业和甲、乙类工业经常会出现交叉。煤炭既可用于生产消费,又可用于生活消费,但按其主要用途又只能划归重工业,棉纺织品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少量用于生产消费,因此又只能划归轻工业、这种交叉和背离,很可能使计划工作出现缺口。

  Bsport

  因此,重、轻工业划分只能看成是甲、乙类工业关系的近似反映,不能使之绝对化、简单化。为了弥补这种缺欠,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借助社会统计、调查、计算,确定出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有多少轻工业品不用于消费的,又有多少重工业品不用于生产目的,这个大体确定的数量概念,将有助于再生产比例的调节。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关系。采掘工业是直接从自然界摄取物质的工业,如采矿、采煤、采油等等。加工工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工业,如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纺织等等。

  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把重工业划分为采掘、原材料和制造工业三类。其中后两项都是加工工业,轻工业也属于加工工业,所以在工业部门结构中把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确定为一个基本关系,用以概括复杂的工业部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采掘工业产品表现为初级产品,但加工工业产品未必都是最终产品。从矿石冶炼出钢铁,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在市场流通,但钢铁如果经过加工生产出机床再投入生产过程,又只能是中间产品。由此,工业部门又呈现出一个序列结构:采掘工业提供初级产品。加工工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获取最终产品是生产目的的体现。获取最终产品,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占用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量少,生产的最终产品量多,表明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果好。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属于生产资料范畴,最终产品属于消费资料的范畴。因此,三类产品的关系既反映了产品加工过程的前后序列关系,又反映了两大部类的关系。实现三类产品的合理结构,有助于建立一个能够发挥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最终产品率最优化,是这种合理的部门结构的重要标志。